【香港醫學博物館25周年講座系列】
醫學歷史興趣組 - 第二十一次聚會
「牙科:源來如齒」網上講座
講座文字版重溫
牙科:源來如齒
牙齒由我們數個月大開始,進佔口腔幫助進食和說話,只要照顧得宜就可以與牙共老,否則就隨時變成無牙婆婆或公公,因此即使害怕也要見牙醫,打理幾十顆大大小小的牙齒。其實以前牙科服務在香港是無王管,山寨牙醫處處,後來逐步規範化,現在執業牙醫都要通過考核取得註冊,並且走向世界,提升香港牙醫的國際地位。
為了讓公眾認識本港牙科發展的進程,香港醫學博物館25周年系列講座就帶來「牙科:源來如齒」講座,不但邀請到三位不同年代的牙醫學會會長做嘉賓,包括在1972至73年間擔任會長的曾翼生醫生,於1991至93年間出任會長的左偉國醫生,以及剛卸任、2019至21年會長曾憲紀醫生,前兩者更曾為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主席,而主持就是現任主席李健民醫生。
李健民醫生指出,以前牙科技術傳授是依靠師徒式傳授,直至1880年本港才有兩名來自外國的牙醫,而首位華籍牙醫則要到1901年才出現。後來政府為了規管牙科服務而推出相關法例,開始正式規管及設立牙醫名冊,並分為接受過正規訓練的牙醫,以及其他方式獲得技術而又已經執業的牙醫,首份名單各只有一個名字。
見證牙科服務發展的曾翼生醫生表示,二次大戰前,只要有兩名太平紳士擔保品格良好,便可以牙醫身份為市民處理牙齒問題,可想而知水平和訓練也是參差不齊,而且當時本地沒有牙科培訓學校,主要靠外國來港或在外地完成培訓的專家提供專業牙醫。
他憶述,業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提出要設立牙醫學校,但因為經費問題而一直擱置,而權宜的做法就是由政府設立牙科獎學金,每年資助5至8名合資格的學生到新加坡或其他英國及本港牙醫管理委員會承認的大學接受培訓,然後回港為市民服務,而他本人就是當年獲資助到外地修讀相關課程的牙醫。
不過,直至八十年代初,本地牙醫服務仍處於幾乎的無王管狀態。李健民醫生在學時曾做過相關調查,在港大牙科學院在1982年成立時,市面仍有逾二千名非法牙醫,當年若走入未清拆的九龍城寨,便處處也見「牙醫」的招牌,導致有牙醫過剩的情況。
在美國讀牙醫後回港執業的左偉國醫生說,當年只有針對有註冊的「有牌」牙科服務的法律框架,無牌牙醫則「無王管」,於是業界與政府商討解決方案,重點不在於保障牙醫畢業生的出路,而是從保障市民健康為出發點,不能縱容非法行醫的問題。但當年業界亦受到責難,原因是拘捕非法牙醫需要警方協助放蛇,以致被批評是為自己利益而浪費警力。
他稱,後來政府在清拆城寨時提出補償方案,加上本地牙科畢業生投入服務,這股市場力量最終令非法牙醫被逐漸淘汰,只是仍未完全絕跡。
話說回來,本港唯一一間牙科學院在成立初期,得到左偉國醫生等私人執業的支持擔任兼職講師,令本地培訓逐漸成形,也讓沒有臨床實習期的牙科學生藉此接觸到牙科服務,對他們日後的工作十分重要。
非法牙醫被淘汰,本地牙科服務日漸成熟,但本港的牙科發展未有停止下來,後來成功爭取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設立牙科專科學院,並訂下牙科培訓課程的評核制度,確保牙醫的質素和服務。
左偉國醫生坦言,評核制度會對學院及教師造成很大壓力,當時牙科學院及香港大學亦很抗拒,但為了對廣大市民負責,他遂接受了《南華早報》記者訪問,自責「牙管會失職,無為市民健康把關」,透過記者的調查報道終迫使政府引入評核制度。
在牙科發展的過程中,香港牙醫學會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曾憲紀醫生指出,雖然學會並非根據政府條例的規定而設立和組成的法定組織,但全港超過九成註冊牙醫均為學會會員。學會作為業界代表,致力鼓勵業內專才不斷自我革新,例如為牙醫舉辦持續進修課程,提升專業技術和水平及為病人提供高質素的服務。此外,學會亦為市民健康和利益而努力,致力推廣口腔健康,通過預防工作,促進市民的口腔健康,亦透過義工服務為貧苦大眾提供口腔健康護理服務。
他續稱,自2012年開始學會協助營運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資助」計劃,至今已處理逾八萬宗申請,未來更會優化計劃及加入新項目。同時,學會亦透過「盈愛‧笑容服務」,支援有特殊需要人士的牙科服務需要,由最初先導計劃開始,至今已服務超過三千宗個案。
另方面,本地牙醫的國際地位亦不斷提升,先後多次舉辦亞太牙科組織聯盟的會議,而第83屆及第100屆FDI世界牙醫聯盟會議也選址香港舉行,足見本地業界的努力得到國際的肯定,也展示牙醫由小小的診所邁步走向及連接全世界。